我校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2008年获批第二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2012-11-24 17:01  

11月17日,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出席会议并致辞,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向大会发来贺信,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宋南平向大会致辞。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主持会议。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代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作了题为《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 推进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科学发展》的工作报告。

会议表彰了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我校榜上有名。我校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同时获批第二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郑国光局长讲话强调,气象事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气象科普是气象科技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实现气象服务更大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气象事业是一项越来越重要的科技型事业,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是做好各项气象工作,搞好各项气象服务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的重要支撑,是不断践行“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气象服务理念的重要举措;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广大气象工作者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服务的中心任务,要将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全国广大气象科普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领域的合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推动新时期科普工作更加融入社会、融入百姓生活、融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发挥科普工作更大的作用和效益;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气象科普工作,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推动新时期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和气象科技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加强对气象科普工作的领导,重视发挥气象科普在各项气象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有利于气象科普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气象科普工作的投入,努力把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沈晓农副局长在报告中说,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努力创新气象科普的工作形式、内容、手段、运行机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福祉、提升全社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水平做出新的贡献。主要任务是着力加强防灾减灾的气象科普工作、着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工作、着力加强针对“三农”的气象科普工作、着力提高公众的气象科普素质、着力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

根据《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学会关于命名第二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气发【2008】464号)文件,我校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被命名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008年12月26日,四川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钟晓平为我校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颁发荣誉证书和挂牌。

在2003年,为充分利用气象行业科普资源,推动全国气象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决定,命名中央气象台等47个单位为首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第二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共有32个单位。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在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并具有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