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环境管理学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课程编号 |
EN132130 |
学分 |
2 |
课程类别 |
■核心 □必修 □任选 □限选 |
执行学期 |
5 |
课程学时 及其分配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32 |
讲授 |
32 |
实验 |
0 |
实习 |
0 |
上机 |
0 |
开课单位 |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教研室 |
适用专业 |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
对应培养标准 |
2.1.1 通过现状调查与分析,能发现问题并加以系统表述;2.3.4 能够判断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并提出解决方案;3.1.1 组建高效协作的环境问题解决小组;4.2.4 将相关知识应用到城市、企业等环境管理中。 |
先修课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监测》等 |
教材与 参考文献 |
推荐教材: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教材: [1] 可持续发展引论,叶文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吴忠标,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 环境管理学,朱庚申,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 环境管理学,白志鹏,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环境管理学研究的是正确处理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该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讲授环境管理学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规律,同时掌握环境管理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与方法,具有从事环境管理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分析与管理能力。
三、培养目标与标准
1、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
(1)熟悉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
(2)熟悉环境管理学的三大基本理论及基本原则;
(3)掌握环境管理的相关技术,以及区域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管理方法。
2、培养标准
本课程具体完成培养方案中以下指标(具体指标内容参见各专业201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完成指标2.1.1、2.3.4、3.1.1、4.2.4。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教学要求 |
1. 技术知识和推理 |
1.3 高级工程基础知识 |
1.3.1根据基础资料编制环境管理实施方案 |
I、T |
2. 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 |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1.1 通过现状调查与分析,能发现问题并加以系统表述 |
U |
2.1.4 根据现状资料,分析可能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
2.1.5通过分析与评价,提出环境污染控制的解决措施 |
2.3 系统思维 |
2.3.4 能够判断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并提出解决方案 |
2.4 个人能力和态度 |
2.4.7 强化时间的合理安排及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 |
3. 人际交往能力 |
3.1 团队工作能力 |
3.1.1 组建高效协作的环境问题解决小组 |
I、U |
3.1.4 组长进行总体协调,领导小组有序开展相关工作 |
3.2 交流能力 |
3.2.4 布置课堂讨论题,让学生学会用多媒体进行汇报 |
4. 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 |
4.2 企业与商业环境 |
4.2.4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城市、企业等环境管理中 |
U |
I:介绍,指从教、学活动中、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得知识,侧重知识的获取,没有实训要求。T:讲授,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引导开展的基础测试或练习,匹配有课程讨论、课后研讨等环节。U:运用,指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练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方法与案例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章标题 |
章节主要内容(知识点) |
重点、难点提要 |
学时 |
其他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环境管理的基本问题 及相关概念 |
重点: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和基本任务、类型与模式、管理对象和内容 |
1 |
讲授 |
2、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3、环境管理的性质、特点、类型与模式 |
1 |
4、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和职能 |
第2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
1、可持续发展理论 |
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三种生产理论、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 |
2 |
讲授 |
2、管理科学理论 |
3、行为科学理论 |
2 |
4、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共赢、控制和协同 |
第3章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
1、命令型和控制型政策方法 |
重点: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 |
1 |
讲授 |
2、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 |
1 |
3、鼓励型和自愿型政策方法 |
第4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
1、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保证 |
重点: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与模型方法、信息方法 难点: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 |
2 |
讲授 |
2、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
3、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 |
2 |
4、环境管理的信息方法 |
第5章 区域环境管理 |
1、城市环境管理 |
重点: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农村环境的改善途径与管理方法、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
2 |
讲授 |
2、农村环境管理 |
1 |
3、流域环境管理 |
1 |
4、区域开发行为的环境管理 |
2 |
第6章 产业环境管理 |
1、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
重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内容、如何防治生产过程中污染物与废弃物的排出、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 |
2 |
讲授 |
2、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 |
3、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 |
2 |
第7章 废弃物的环境管理 |
1、废弃物的基本概念 |
重点: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
2 |
讲授 |
2、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 |
第8章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
1、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概述 |
重点: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水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掌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法 |
2 |
讲授 |
2、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
3、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
2 |
4、海洋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
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 |
第9章 中国和国外的环境管理简介 |
1、中国环境管理 |
重点:中国环境管理机构及主要政策手段;日本、欧盟、澳大利亚环境管理特色及优点,以及对中国的借鉴;全球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管理手段 |
2 |
讲授 |
2、国外环境管理 |
3、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 |
2 |
五、学业考核
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考核办法参详下表:
考核环节 |
考核内容及方式 |
百分比 |
平时考核 |
包括阶段性考核成绩、出勤、课堂讨论。缺勤按次数扣分、课堂讨论按实际表现给分。 |
10% |
作业考核 |
课后作业,作业分等级评分。 |
10% |
期末考核 |
闭卷考试。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