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环境监测 |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课程编号 |
EN123070 |
学分 |
2.5 |
课程类别 |
■核心 □必修□任选 □限选 |
执行学期 |
4 |
课程学时 及其分配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40 |
讲授 |
40 |
实验 |
0 |
实习 |
0 |
上机 |
0 |
开课单位 |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教研室 |
适用专业 |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 |
对应培养标准 |
1.1.1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气象学等; 2.1.5 能够分析测试数据,调整偏差等,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形成总结性建议; 2.2.3 针对具体环境问题设计、构建实验,并能够分析和报告实验数据及结果; 4.3.1 能理解或设计环境监测方案的目标和要求及具体采样及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等。 |
先修课程 |
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
教材与 参考文献 |
推荐教材: 奚旦立等编著。环境监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教材: [1]环境监测,吴忠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聂麦茜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环境监测系统及原理,张大年、郑剑、李定邦,上海:华东华工学院出版社,1992 [4]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魏复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大气环境监测,曾凡刚,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
|
|
|
|
|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专业课。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本课程将分别介绍水、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物监测,并以污染物为主线较详细地说明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简易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该工作可为确定环境质量、污染程度、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制定及修改标准、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或深入开展环境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前,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等,本课程的学习应在学生掌握一定物理、化学及环境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本专业工程实践一级和二级项目开展提供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指导。
三、培养目标与标准
培养目标:
(一)在专业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制订环境监测计划的方法、采集并保存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监测样品的方法、各类环境样品的监测方法的选择、重点污染指标的监测方法及技术、环境监测过程实施质量控制的方法等。
(二)从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并引导学生从物理、化学及环境学等学科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分析各类环境介质中的问题,突出交叉学科的优势,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培养标准:本课程具体完成培养方案中以下指标,重点完成指标1.1、2.1、2.2、4.3。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教学要求 |
1. 技术知识和推理 |
1.1 相关科学知识 |
1.1.1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气象学等 |
T |
2. 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 |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1.5 能够分析测试数据,调整偏差等,综合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形成总结性建议 |
T、U |
2.2 实验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
2.2.3 针对具体环境问题设计、构建实验,并能够分析和报告实验数据及结果 |
T、U |
4. 企业和社会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系统 |
4.3 构思与工程系统 |
4.3.1 能理解或设计环境监测方案的目标和要求及具体采样及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等。 |
T、U |
注:该表所列指标可对照培养方案中所列指标来解释。I:介绍,指从教、学活动中、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得知识,侧重知识的获取,没有实训要求。T:讲授,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引导开展的基础测试或练习,匹配有课程讨论、课后研讨等环节。U:运用,指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练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匹配有课程的三级项目或其它实践环节。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标题 |
章节主要内容(知识点) |
重点、难点提要 |
学时 |
其他说明 |
第1章 绪论 |
第1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
重点:优先污染物,一类污染物及二类污染物的定义及采样点设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废水综合排放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标准的分级及适用对象。 |
1 |
讲授 |
第2节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
1 |
第3节 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和作用 |
第2章 水和废水监测 |
第1节 水质监测的对象和内容 |
重点:河水和污染源的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难点:各监测项目的监测技术 |
1 |
讲授 |
第2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
第3节 样品采集和保存 |
1 |
第4节 水样的预处理 |
1 |
第5节 物理指标的检测 |
1 |
第6节 金属污染物的监测 |
2 |
第7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
第8节 有机污染物的监测 |
2 |
第9节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
第3章 大气和废气监测 |
第1节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
重点:大气样品的采集及保存、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SO2、NOx、CO和光化学氧化剂)、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PM10)监测原理和方法、污染源监测。 |
1 |
讲授、讨论 |
第2节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
1 |
第3节 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集仪器 |
1 |
第4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
2 |
第5节 颗粒物的测定 |
1 |
第6节 污染源监测 |
1 |
第7节 标准气体的配制 |
1 |
第8节 室内空气环境监测 |
1 |
第4章 固体废物监测 |
第1节 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
重点: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采集、特性分析,生活垃圾及渗沥水分析 |
1 |
讲授 |
第2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
第3节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
1 |
第4节 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 |
1 |
第5节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
1 |
第5章 土壤质量监测 |
第1节 土壤基本知识 |
重点: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测定 |
1 |
讲授 |
第2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
第3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
1 |
第4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
1 |
第5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
1 |
第6章 物理性污染监测 |
第1节 噪声监测 |
重点:噪声标准、噪声叠加计算、LeqA定义及计算、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工业企业噪声、机动车噪声监测方法。 |
3 |
讲授、自学 |
第2节 放射性污染监测 |
1 |
第3节 光污染监测 |
第7章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
第1节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
重点: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环境标准物质、环境质量图; 难点:实验室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方法。 |
1 |
|
第2节实验室质量保证 |
1 |
讲授 |
第3节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
第4节环境标准物质 |
1 |
第5节环境质量图 |
1 |
第8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
第1节 突发事件和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
重点:突发事件和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定义和应急监测基本方法;简易监测方法及技术 |
1 |
讲授、讨论 |
第2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
第3节 部分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 |
1 |
第4节 简易监测及其在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
1 |
第9章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 |
第1节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
重点:大气、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方法及原理 |
1 |
讲授 |
第2节 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
第3节 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
第4节 遥感监测 |
1 |
第5节 环境监测网 |
五、学业考核
考核环节 |
考核内容及方式 |
百分比 |
平时考核 |
包括阶段性考核成绩;作业、出勤与研讨。作业、缺勤按次数扣分、研讨按实际表现给分。 |
20% |
期末考核 |
本科课程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所列全部内容,以大纲所列重点为主。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