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工程实践 |
Engineering Practice |
课程编号 |
ES158295 |
学分 |
5 |
课程类别 |
□核心■必修 □任选 □限选 |
执行学期 |
2-7 |
课程学时 及其分配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80 |
讲授 |
0 |
实验 |
0 |
实习 |
80 |
上机 |
0 |
开课单位 |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 |
适用专业 |
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 |
对应培养标准 |
2.5.3 与世界科学和工程发展保持同步的能力;3.1.2维持团队正常工作和运行的能力;3.1.5 组建技术团队的能力;3.2.3交流能力。 |
先修课程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
教材与参 考文献 |
推荐教材: 工程实践,徐晓军,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教材: [1] 工程能力,张海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课程实践,蒋建国,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
|
|
|
|
|
二、工程实践的性质与作用
《工程实践》是在环境工程的教学中设置的一个总结性和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将学生已学的基础理论及实验方法有效地融合并应用于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环境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的方案或可行途径。
三、培养目标与标准
通过工程实践的训练:
一方面达到使学生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能够进行正确的描述和分析,以及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将环境工程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综合运用的目地,另外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终生学习能力,展示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等方面能力;组建技术团队的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形成适当的书面交流能力以及工程师的角色与责任。
本课程具体完成培养方案中以下指标,重点完成指标2.5.3,3.1.2,3.1.4,3.1.5,4.1.1。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教学要求 |
2. 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 |
2.5 职业能力和态度 |
2.5.3 与世界科学和工程发展保持同步的能力,熟悉科学新发现、新技术和创新等带来的影响,对现有工程实践和技术的熟悉程度 |
U |
3. 人际交往能力 |
3.1 团队工作能力 |
3.1.2维持团队正常工作和运行的能力,包括团队目标、议程、实施计划、基本规定,组织有效会议,实施有效交流,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
U |
3.1.4 培养团队领导能力,结合团队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实施团队过程管理,展示领导、组织、指导和咨询等方面的能力 |
U |
3.1.5 组建技术团队的能力,能组建跨学科、小型团队,并充分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远距离、分散、电子化等)进行交流、展示与技术合作等 |
U |
3.2 交流能力 |
3.2.2形成不同的交流结构形式,包括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选择相关、可信、准确的有利证据,采用简练、明了、精确和清晰的语言,适当使用修辞 |
U |
3.2.3 形成适当的书面交流能力,包括文章的连贯性、流畅性,正确使用拼写、标点符号和语法等,展示技术写作和不同的写作风格 |
U |
3.2.4 采用电子及多媒体交流的能力,具有制作电子演示材料,采用电邮、电话留言和视频会议的工作惯例 |
U |
4. 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 |
4.1外部和社会环境 |
4.1.1 工程师的角色与责任 |
U |
注:该表所列指标可对照培养方案中所列指标来解释。I:介绍,指从教、学活动中、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得知识,侧重知识的获取,没有实训要求。T:讲授,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引导开展的基础测试或练习,匹配有课程讨论、课后研讨等环节。U:运用,指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练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匹配有课程的三级项目或其它实践环节。
四、实验(实习、设计、论文)内容与学时分配
以下四个题目,任选一个作设计,每个题目限选20人。每个设计题目讲授4学时,20学时作设计计算和制图。本课程开出的实验(实习、设计、论文)项目详见下表,项目序号1-6为工程实践(一),项目序号7-15为工程实践(二),项目序号16-21为工程实践(三):
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内 容 提 要 |
项目学 时 |
项目性 质 |
实践形 式 |
项目类型 |
每组人数 |
其他说 明 |
1 |
污水处理工艺初步方案制定 |
通过对污染源的分析,初步构思,提出治理方案,编写说明书。 |
16 |
任选一个 |
|
|
20 |
|
2 |
废气治理工艺初步方案制定 |
16 |
|
|
20 |
3 |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艺初步方案制定 |
16 |
|
|
20 |
4 |
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初步方案制定 |
16 |
|
|
20 |
5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案初步编写 |
通过现场调查,查阅文献,了解环评步骤,编写环评大纲。 |
16 |
|
|
20 |
6 |
环境污染物常规监测方案初步制定 |
通过现场调查,查阅文献,了解环境监测步骤,写出监测该污染物的步骤。 |
16 |
|
|
20 |
7 8 |
填料塔,喷淋塔等吸收塔的设计 |
通过详细调查,现场考察,分别根据指导教师,编制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单元操作设备设计,编写说明书,绘制设备图。 |
16 |
任选一个 |
|
|
20 |
搅拌换热器,列管换热器等换热器的设计 |
16 |
|
|
20 |
9 |
袋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电除尘器,旋风除尘器等除尘设备的设计 |
16 |
|
|
20 |
10 |
活性污泥沉降池,曝气池,吸附固定床,活性污泥生化池等废水处理单元设计 |
16 |
|
|
20 |
11 |
防噪声设备等物理性污染控制单元设计 |
16 |
|
|
20 |
12 |
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单元设计 |
16 |
|
|
20 |
13 |
建设项目环评中,水环境评价,大气环境评价或噪声等专章的编制 |
详细编写专章环评内容 |
16 |
|
|
20 |
14 |
针对环境中某一种污染物编写详细的监测步骤 |
详细制定从采样,前处理,分析方法,数据处理等监测方案 |
16 |
|
|
20 |
15 |
实验,针对水、其,声、渣等污染物治理方法以及污染物的分析开展实验研究。 |
详细说明研究目地,方法,实验装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
16 |
|
|
20 |
16 |
污水处理工艺初步设计,编写说明书 |
根据指导教师的安排,详细编写说明书和图纸的绘制,要求达到可研的水平。 |
16 |
任选一个 |
|
|
20 |
17 |
废气除尘及治理工艺初步设计,编写说明书 |
16 |
|
|
20 |
18 |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初步设计,编写说明书 |
16 |
|
|
20 |
19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 |
16 |
|
|
20 |
20 |
污染物常规监测方案制定,采样分析 |
16 |
|
|
20 |
21 |
物理性污染控制与治理初步设计,编写说明书 |
16 |
|
|
20 |
|
备注:如开出多个项目供选,除在“项目性质”一栏注明为“任选”外,还应在备注中说明至少要修多少项目/学时等。
五、实验(实习、设计、论文)报告撰写要求
要求报告编写规范。
六、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课程考核方式及考核要求和标准:
1、平时学业考核:考核范围包括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的准备情况、现场操作情况等方面。
2、报告(答辩、报告、评阅论文等)考核。
3、最终成绩构成:明确考核环节及其占总成绩的比例。
段落形式的文字描述考核方法后,可采用表格形式作为补充,参考下表:
考核环节 |
考核内容及方式 |
百分比 |
报告(答辩、报告、评阅论文等)考核 |
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 |
70% |
平时考核 |
设计的准备情况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