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GIS原理与应用 |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课程编号 |
SM125031 |
学分 |
3 |
课程类别 |
□核心 □必修 ■任选 □限选 |
执行学期 |
7 |
课程学时 及其分配 |
总学时 |
56学时分配 |
48 |
讲授 |
40 |
实验 |
0 |
实习 |
0 |
上机 |
8 |
开课单位 |
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系统教研室 |
适用专业 |
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
对应培养标准 |
1.3.1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和管理;2.1.1用云GIS思维和理论对对现实世界进行表达;2.2.3应用GIS软件进行实际的绘图操作;3.1.2 2团队协作完成中型旅游项目的能力 |
先修课程 |
旅游学、环境科学 |
教材与 参考文献 |
推荐教材: 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汤国安,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参考文献: [1]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宫辉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ArcIGS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普赖斯(美国),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朱光,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
|
|
|
|
|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GIS原理和应用地理学、管理学、旅游学的综合应用的学科,是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领域应用的结果。《GIS原理与应用》是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方向的必修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地学思维,从地学、环境学等领域角度出发,熟练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实时、准确、快速的解决旅游业中的宏观、中观的科学问题,提高旅游产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促进旅游业和旅游学的发展。
三、培养目标与标准
本课程需在学习了旅游学等课程后再深入学习本课程。本课程具体完成的培养标准如下: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教学要求 |
1.技术基础知识 |
1.3高级工程基础知识 |
1.3.1掌握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涉及的项目内容,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和管理 |
I、T、U |
2.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 |
2.1 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1.1能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思维和理论对对现实世界的问题进行图形化表达,从实体的图形中寻找关系和规律 |
U |
2.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 |
2.2试验和发现知识 |
2.2.3掌握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熟练应用软件进行实际的绘图操作 |
T、U |
3.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 |
3.1团队工作 |
3.1.2团队协作完成中型旅游项目的能力 |
U |
3.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 |
32交流 |
3.2.4应用电子及多媒体进行协商学习完成中型旅游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的能力 |
U |
注:该表所列指标可对照培养方案中所列指标来解释。I:介绍,指从教、学活动中、从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得知识,侧重知识的获取,没有实训要求。T:讲授,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引导开展的基础测试或练习,匹配有课程讨论、课后研讨等环节。U:运用,指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练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匹配有课程的三级项目或其它实践环节。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标题 |
章节主要内容(知识点) |
重点、难点提要 |
学时 |
其他说明 |
第1章 旅游GIS概论 |
1、旅游GIS需求 |
重点: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组成。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理论。 |
4 |
讲授 |
2、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第2章 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 |
1、地球体模型 |
重点:常用地球空间坐标系统,及不同坐标系统的转换,理解地图投影概念,掌握我国常用地图投影。 难点:地图投影的理解。 |
1 |
讲授与上机结合 |
2、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 |
2 |
3、地图投影基本知识 |
1 |
4、几种常用投影 |
3 |
5、地图投影变换 |
1 |
第3章 空间数据表达 |
1、空间信息的表达 |
重点:栅格模型和矢量模型的理解,矢量和栅格模型的转换。 难点:空间数据结构编码。 |
1 |
讲授与上机结合 |
2、空间数据模型 |
4 |
3、空间数据结构及编码 |
2 |
第4章 空间数据获取 |
1、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源 |
重点:空间数据的采集。 难点:空间数据的处理。 |
2 |
讲授和上机结合 |
2、空间数据的采集 |
3、空间数据的处理 |
1 |
第5章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 |
1、空间分析基本内容 |
重点:空间查询与量算,空间叠加,空间插值和再分类分析,密度分析和窗口统计法纳西。 难点:网络分析与三维分析的理解和实现。 |
2 |
讲授与上机结合 |
2、空间查询与量算 |
3、空间叠加分析 |
3 |
4、密度分析 |
5、再分类分析 |
3 |
6、窗口统计分析 |
7、空间插值分析 |
3 |
8、三维分析 |
9、网络分析 |
2 |
第7章 GIS专题地图制图 |
1、数字制图系统 |
重点:数字地图制图的实现。 难点:数字地图制图思路、方法及技能 |
1 |
讲授与上机结合 |
2、数字地图制图方法 |
第6章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案例 |
1、旅游景区的开发 |
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和旅游资源的评价。 难点:是景区观光路线的设计。 |
4 |
讲授与上机结合 |
2、旅游资源的评价 |
3、景区观光路线确定 |
五、实践(实验、上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内 容 和 要 求 |
项目学 时 |
项目性 质 |
实践形 式 |
项目类型 |
每组人数 |
其他说 明 |
1 |
空间数据的获取 |
对地形图进行配准,理解地图配准的原理,掌握地图配准的技术方法;要求用点、线、面要素对地形图进行数字化,掌握地图数字化过程中的基本技术,多边形的自动拼接、批量属性的赋值、线要素的自动抓取、拓扑错误的检查 |
2 |
必选 |
上机 |
验证 |
1 |
课内外 |
3 |
空间数据坐标系统的变换 |
掌握地理坐标与投影坐标,投影坐标与投影坐标之间坐标转换的参数设置 |
2 |
必选 |
上机 |
验证 |
1 |
课内外 |
3 |
基本空间分析 |
掌握空间查询与量算、叠加分析、空间插值分析在GIS软件下的实现 |
2 |
必选 |
上机 |
验证 |
1 |
课内外 |
4 |
专题地图的绘制 |
应用GIS软件绘制单值图、类型图、渐变色图等等,并进行地图的整饰 |
2 |
必选 |
上机 |
综合 |
1 |
课内外 |
六、学业考核
本课程的作业规范:每章结束后布置适量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以便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
考核环节 |
考核内容及方式 |
百分比 |
平时考核 |
包括阶段性考核成绩;课后作业、出勤、自学与研讨。作业分等级评分、缺勤按次数扣分、自学与研讨按实际表现给分 |
10% |
实践考核 |
上机实验,独立完成,出图,编写实验报告 |
20% |
项目检查 |
项目设计、项目内容、项目实施、项目结果 |
10% |
期末考核 |
闭卷考试,范围包括教学大纲中理论教学部分的课程内容 |
60% |
七、其它说明
虽然该课程为选修课,但因安排上机实践环节相对不是很多,为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在上讲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携带笔记本,教师给学生提供软件和数据源,课堂讲授过程中与教师同步进行上机的演练和学习。